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三)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 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小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既可以进行专门训练,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
(2)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
(3)可将培养注意力和培养意志力结合起来,随时随地与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因
素作斗争,以便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2.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培养间接兴趣;(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4)重视集
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1.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
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面部表情
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表情大部分是天生的,也有一些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1)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绪和情
感的发展。 (2)情绪和情感伴随着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古语“知之深,爱之切”,就
是说两个人随着了解的深入,感情不断地加深。)
(3)情绪和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起调节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提出的情绪三维模式,就反映了情绪在强度上的变化以及
彼此之间的对立性质。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在快感度方
面,两极为“愉快—不愉快”;2. 在紧张度方面,两极为“紧张—轻松”;3. 在激动水平方面,
两极为“激动—平静”;4. 在强度方面,两极为“强一弱”。 这四种情绪和情感的两极并不
是绝对相互排斥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每一方面的两极也不是绝对不可相互转化
的,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喜极而泣”等成语,都反映了这种变化。)
2.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
①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
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
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
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
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情感依赖于情绪。 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
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
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 情绪的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
恐惧四种类型;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
境、激情、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忧者见之则忧,
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心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
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有人用激情爆发来原谅自己的错误,认为“激情时
完全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
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遇到
突然出现的事件或意外发生危险时,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况,就得果断地采取决
定,迅速地作出反应。 应激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应激状态既有积极的作
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应激状态持续的时间也不可过长,否则,会有害健康。)
2. 情感的分类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
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2)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
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能使人产生愉悦的体验,增加人的生活情趣,帮助人们以美
丑的评价去赞扬美好的事物与心灵,蔑视与鞭挞丑陋与粗野的行为,从而促进人类文明
的发展。)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例如,
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
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