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五十二)

来源:山香教育时间:2018-09-20 16:55:31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招教网为了方便考生更好更精准的准备考试,每日精心筛选高质量题目供考生复习参考。本篇主要复习教育知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74.材料

小学时,我非常喜欢问问题,然而我每次提问,都被老师否定了。有一次,语文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异议,就问老师:“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  听见风雨声呢?”这位老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当时我还要再问,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带着嘲笑的口吻问:“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答道:“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所以,到了中学以后,我很少提问……

问题:(1)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蕴涵的思想观念,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中教师的表现会产生什么危害。

(2)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情?

 

(1)【答案要点】在这一材料中,教师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尊重,是师道尊严不良的反映。教师不尊重学生,可能会产生以下危害:束缚或压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师生关系不良;学生可能产生叛逆心理等。

(2)【答案要点】如果教师的课堂上有喜欢提问的学生,教师应该感到高兴,这是学生充满活力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应该本着激发学生主动性,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对学生动脑思考、爱问问题在态度和行为上给予肯定,并进一步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激活全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共同寻求合理的结论,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发挥,学习效果定会提高。

 

 

175.材料

某班主任王老师经常拆阅学生的信件,有一次发现学生乐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欢欢收”的信件,王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乐乐写给欢欢的求爱信,王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乐乐提出了批评。次日乐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出走。乐乐家长找到王老师理论并要求将乐乐找回,王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乐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问题:(1)请你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判断王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

(2)王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1)【答案要点】班主任王老师私自拆阅学生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39 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2)【答案要点】这位老师的解释不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负  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以教育和爱护学生为借口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材料中,这位老师教育方式不适当,因此对学生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专家点拨本题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答题,因此在作答时,要列出相关的法律法条,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7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一些学者认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高海面时,太湖平原受到了广泛的海侵,形成了一个大的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太湖及其周围的湖群就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近几年来,我们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大规模测量,对太湖的形成演变有了新的认识。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基本是一个平坦的湖底平原。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据测,这层黄土形成于距今 11 万~2 万年间。黄土层表面除少量薄层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没在黄土层之上。

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积平原环境。在这黄土平原之上,曾陆续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经考察发现,在太湖一带的许多湖泊的湖底,广泛分布着距今

25005800 年间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址。又,北宋《吴县水利书》称:“锷城西宁八年(公元 1475 ),遏大旱,窃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水湖乡千数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之,昔为农田,今日太湖也。” 这说明在公元 1475 年干旱时,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现了古街道、古墓地。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 涝水内积。根据这里的孢粉分析及历史资料记载,约 1 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四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第一次距今 6 千年前后。第二次距今 29004000 年,推测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    152℃左右,当时海平面约比现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湖泊沼泽。现在所发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些泥炭层均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第三次大约是距今 2 千年,当时的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 115℃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滥频繁。大规模地治理洪水,整治河流,疏通震泽“三江”,就在这一时期。太湖就大约形成和出现在这一时期,湖底多次发现的战国青铜剑及古井等,均表明了湖泊形成的历史。第四次是唐宋时期,据史料推测,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 115℃左右。《宋史•五行志》记载,苏州郡在这一时期就发生大小水灾 16 次之多,不少洼地积水成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

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宽 14 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逐步束窄到 25 公里、15 公里,现在已不到 05 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米, 排泄遏阻,水涝内渍,致使许多洼地相继集成湖泊。据载,东汉时期太湖面积约15801580 平方公里,宋时已达 2 千平方公里,解放前为 2500 多平方公里,以后虽不断被围垦,现在仍有 2428 平方公里。总之,长期以来,人们虽没有放弃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努力,但由于海潮倒灌,不断围湖造田,使河道排泄受阻, 洪涝面积增加,扩大了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问题:(1)对第一段中提到的“泻湖”这一概念进行解释。

(2)文中所说的“新的认识”,包含哪几点?

 

(1)【答案要点】原来的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封闭而形成的湖泊。

(2)【答案要点】一是太湖的前身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积平原环境;二是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三是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和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洪水内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